天牧乳业标准化牛舍。
穿上防护服,戴上帽子、口罩、手套、鞋套等,经过严格消毒后记者才被允许入内。进入生产区,行进在宽广的生产区,天牧乳业科学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牧业养殖管理场景,一览无余。
一座座青贮窖,贮放着青贮饲料,工人们将收割晾晒的苜蓿进行青贮;一排排现代化钢结构牛舍干净整洁,一头头黑白相间的荷斯坦奶牛高大健壮,在料槽前低头吃草。
牛舍的料槽堆放着混配饲料,当奶牛够不着饲料时,智能推料板自动将饲料推送至奶牛跟前;牛舍里安装了饮水槽,奶牛低头即可吮吸。“奶牛在冬天喝的是温水,平时吃的饲料有青贮苜蓿、青贮燕麦、玉米粉、酒糟、脂肪粉、豆粕等全营养混配饲料,每头奶牛每天的伙食费达80元。”天牧乳业副总经理孟锦涛介绍。
天牧乳业副总经理黄旺洲、这位荣获2020年省劳动模范称号的年轻硕士解释:“奶牛吃的饲料营养价值高,才能生产出健康、优质、营养的牛乳。为了保证奶牛的食品安全,天牧乳业与上游饲料供应企业金昌农场合作,从苜蓿的种植、生长到收割进行全程监测,农场生产的苜蓿草粗蛋白含量高达19%以上,加工成青贮苜蓿后叶片脱落少,保证了粗蛋白含量不减少,成为奶牛喜食的‘汉堡包’。”
好牛产好奶。天牧乳业于2019年建成甘肃省首家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每月开展奶牛DHI检测与分析,向中国奶牛数据中心报送数据,为科学养牛提供数据支撑。天牧乳业的成母牛连续三年荣获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颁发的单产牛奶11吨荣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2吨;经检测表明,生鲜乳乳蛋白含量达到3.45%、乳脂率4.27%、微生物0.96CFU/mL、体细胞10.51万个/mL,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奶业发达国家标准。此外,天牧乳业致力于奶牛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于2021年5月建成了西北地区第一家规模化牛胚胎生产实验室,以最低成本实现牛群生产性能的快速改良,提高良种资源覆盖率。“相当于试管婴儿,对优质奶牛进行胚胎繁育,以先进性和示范性加速牛群遗传改良,胚胎实验团队自主培育的体外胚胎一代后裔陆续出生,已培育出800头胚胎繁育的优良品种奶牛。”黄旺洲说。
每座牛舍前,贴着醒目的大字“禁止鸣笛 减速慢行”。“不能让牛受到惊吓而产生应激。”天牧乳业二场副场长毛龙一边解释,一边缓缓停下电瓶车,记者下车后走向牛舍。
一座座宽敞整齐的现代化牛舍里,分门别类养殖着泌乳牛、围产牛、犊牛、后备牛等,每栋牛舍饲喂间后面,都有宽敞的运动场。
牧场的“犊牛岛”区域,别具一格。一头头犊牛享受“单间”待遇,牛舍前放有两个食盆,一个装有颗粒料,另一个放水或牛奶,床垫是柔软的沙子,房舍有专门的通风口。
“天冷时给小牛要穿‘马甲’,这里最小的小牛出生不足10天,也有出生40天的小牛,它们在‘犊牛岛’生长两个月后,进入牛舍过集体生活。”毛龙说,他从甘肃畜牧工程学院毕业后,来这里工作8年了,看着一头头犊牛长大,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每天要在场区里转许多趟,精心管护奶牛。
在全封闭式挤奶车间,记者透过玻璃看到,放置着72位或80位的大型挤奶转盘上,一头头奶牛排队依次走上转盘经过药浴、消毒、擦拭、验奶后,工作人员为其套上奶杯,挤奶结束后自动脱落,工作人员对奶牛乳头再次清洁、药浴、消毒,防止感染。“挤好的鲜奶第一时间进入速冷罐,送到加工企业,保证了生鲜乳的品质。”黄旺洲说。
公司每周对后备牛饲养、围产牛应激管理、原料和营养、饲喂管理、舒适度管理、产后健康、TMR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牛只健康水平,提升牛只舒适度,牛体卫生合格率、牛只卧床率均达到90%以上。
“现在养牛不是千家万户那样随意性养牛,而是从现有牛群结构、饲养管理、健康情况、繁殖育种、生鲜乳质量等多方面积累数据,按照流程和标准科学化养牛,每个环节都要根据指标来确定,以达到精细化管理。”黄旺洲介绍,他受公司委派,赴美国参加俄亥俄州立大学国际农业交流项目培训,并3次赴澳亚牧场学习实训,公司还选派5名技术骨干赴新西兰奶牛学校、现代牧业牧场实训学习,提升牧场饲养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天牧乳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投入研发经费568万元,强化科技引领发展。积极实施物联网和数智化牧场建设,实现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同步建立了集团牧场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推动智慧化牧场建设,为牧场经营决策提供了依据。并通过开展对标管理和打造中国农垦乳业标杆牧场活动,在管理水平、科技创新、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硬件建设、软实力等多方面显著提升。目前,天牧乳业奶牛存栏1.8万头,2023年生产生鲜乳11.66万吨,优质的牛乳受到下游加工企业的青睐。
来源:甘肃日报 记者 王朝霞
本文转载自王朝霞 甘肃日报,只做仅供交流学习之用,本文观点不代表消费志立场。若侵犯原作者版权,敬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